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医院 > 东直门医院

东直门医院

三级甲等

医院别名:
医院类别:综合医院
咨询电话:01084013151
医院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海运仓5号 查看地图

已入驻医院数量 6.3万

  • 主页
  • 医院介绍
  • 医院科室
  • 医院医生
  • 出诊时间
  • 就诊指南
  • 评价
  • 联系方式
  • 医院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创建于1958年。是一所集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医院。是全国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附属医院,并率先成为全国示范中医医院、三级甲等中医院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的临床药理基地,民政部“明天计划”脑瘫患儿手术康复治疗定点医院。医院秉承“患者第一,服务第一”的办院宗旨,全面实施“特色立院、人才强院、科技兴院、文化塑院”的战略方针,追求卓越,志于首善,取得了一系列的辉煌成绩。
    一、医疗工作
    建院50余年来,荟萃各地名家,勤求博采,劳心于建,学术思想活跃,医疗技术逐步提高,服务质量日益完善,业务水平突飞猛进。
    1.不断完善人才梯队,医疗水平稳健提升
    东直门医院秉承“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用人理念,以知名专家为中坚,继承并发扬传统医学的精华,为中医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医院先后涌现出董建华、王永炎两名工程院院士,23名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069名职工中,正副主任医师180人,主治医师126人,住院医师37人,全员医师本科学历227人,硕士学历74人,博士学历87人,其中北京市中青年名中医2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名,人才梯队建设良好。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名老中医优势,全体医务人员继承并发扬了传统医学的精华,采用中医药和中西结合诊治疾病的优势,应用中药、针灸、推拿、手术、介入和康复等多种治疗手段,治疗各种常见及疑难杂病收到良效,成为全国中医院的“标杆医院”。依照“强化安全、提高质量、突出特色、向外拓展”的十六字方针,以“高水平、高质量、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患者,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在充分利用中医药优势的同时,近些年来积极开展新技术和新项目,不断提高了整体医疗水平,其中多种治疗手段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2.科室设备配置完善,重点专科特色突出
    医院科室设置齐全,有23个临床科室,7个医技科室,有专科专病门诊92个,舒适明亮的病房,现开放15个病区和EICU、SICU、CCU病房,病床数574张。另外在德国开设的分院设有82张病床。医院配套诊疗设备齐全,拥有磁共振装置(MRI)、螺旋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关节手术导航系统、术中三维放射成像系统、大型成套数字化X线机组、彩色B超、流式细胞仪、各种电子内窥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气分析仪和先进的重症监护仪等,均达国际先进水平。
    医院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急症中心、中医脑病、肾病、中西医结合骨科、脾胃病科、中医外科共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并发挥其龙头效益,彰显医院技术实力与优势。中医肾病、中医急诊、中医周围血管病是北京市中医特色诊疗中心建设单位,国家中医管理局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8名,北京市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3名。皮科、针灸科、推拿科特色突出,内服外治方法独特,疗效显著,病人慕名而来,满意而归。全院专业分布初步形成“品牌科室、重点专科、特色科室”的鼎力局面。
    3.技术业务突飞猛进,戒骄戒躁继续前进
    建院以来,不断改善就医环境,引进先进设备,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各项医疗指标呈良性增长,尤其是2007年医院确立“调整、充实、提高”的发展方针以来,业务量每年以两位数速度增长,现门诊量已达近5000人次;09年总门诊量达990551人次,出院人数10677人次,床位使用率达92%、手术人数3522人次,业务总收入4.2亿。其中规模较大的科室,如骨科、心血管科、肾病内分泌科、脑病科等业务发展显著,在国内外都有一定影响。我院骨科有3个病区,近100张病床,外地住院病人占40.2%,显示了其在国内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承担民政部“明天计划”,成功为十余省120多福利院脑瘫患儿实施手术治疗,使这些残疾儿童重新站立起来,被授予民政部“明天计划”突出贡献单位,骨科徐林教授被授予突出贡献先进个人。
    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注重提高临床质量。始终严格督查三级医师查房中医内涵,保质保量,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定期进行”三基”考核,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材,并争创全国“护理示范单位”。为满足医疗市场需求,医院开办特需门诊、专家夜门诊等服务,积极响应中央卫生工作指示,把医院参与社区卫生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与东城区卫生主管部门密切合作,深入落实,成绩突出,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成绩只代表过去,东直门人力求做到立足现在,着眼未来,不骄不躁,勇往直前。
    二、教学工作
    医院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承担着国内外培养中医临床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留学生的临床授课和实习培养任务。
    1.名师大家荟萃,师资力量雄厚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名师荟萃、人才辈出,涌现出董建华、王永炎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和中医教育家秦伯未、于道济、单玉堂、胡希恕、肖友山、马龙伯、刘寿山、宋向元等开拓性地创建了中医院临床与教学相结合的模式,王子瑜、许连霈、金起凤、施汉章、刘弼臣、姜楫君、杨甲三、殷凤礼、印会河、焦树德、王孝常、廖家祯、吕仁和、田德禄、杜怀堂、肖承棕、武维屏等中医前辈为中医的现代化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更好的继承名医经验,我院设立“3+3薪火传承”名义工作站6个。在老一辈中医学家的培养和带动下,我院涌现出多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共有博士研究生导师58名,硕士研究生导师73名。其中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名,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奖”1名,北京市优秀教师2名,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2名, “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名,北京市首届群众喜爱的中青年名中医2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家级专家”3名,“北京市科技新星”2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3名,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23名,我院也是国家级、北京市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名老中医专家师承教育工作的承办单位之一。在2009年国家中管局第四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中,我院共有导师4人,徒弟8人。医院正努力建设一支以知名专家为中坚,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为骨干的政治素质好、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以教促学,以学促建,为我院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开创精品学科,引领教学前沿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是历届全国中医临床教育研究会主任委员,秘书长单位。我院中医内科学1989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是历届全国中医内科学会的主任委员单位。我院共有中医肝胆病学、中医肺病学、中医脑病学、中医内分泌学、中医血液病学、中医急诊学、中医老年病学共7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外科学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05年版《中医内科学课程》、《中医外科学》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2006年版《中医内科学》获得卫生部医药类优秀教材一等奖,同年中医内科教研室获评教育部优秀教学组织;2009年我院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2010年我院主编《中医儿科学》获北京市精品教材,同年获评全国中医唯一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另外,由我院专家担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的各级学会有59个,并设立中医内科、中医外科等19个临床学科教研室,重点学科与精品课程的日益完善,将引领学科建设全面发展,勇当全国中医教学标杆。
    3.桃李遍布世界,弘扬中医国粹
    医院承担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五年制、七年制、台港澳班、留学生、在职研究生的临床各专业课程教学及毕业实习教学任务,还承担各专业研究生教育。我院现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涵盖6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自1958年起,培养了近9000名各种层次的高级中医药人才,尤其近五年随着医院综合实力提高,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共计培养本科和研究生2312名,学生培养保质保量,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就业率由73.04%上升至93.3%。培养1000余名来自79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留学生,占毕业生总量的26.09%,已成为国际性的临床医学院。导师治学严谨,视病如亲,临床带教一丝不苟,毫无保留,言传身教,让中医学子体味中医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医药“仁、和、精、诚”的核心价值,将东直门的医术医技,医风医德带至世界各地,服务全球。同时医院还在德国开设了分院,并不断派学者赴世界各国交流、合作、让中医药走出国门,弘扬祖国医学。
    三、科研工作
    科研是保持医疗、教学走在时代前沿的原动力,医院始终重视科研工作,为实验室创造良好条件,引入优秀科研人才,努力实现科技管理。
    1.实验设施完备,人员素质高尖
    东直门医院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研究所,设有普通环境动物室、屏障环境动物室等,基本满足科研教学使用。1998年,我院的气血研究实验室、中医脑病研究室和部分基础实验室人员于联合建设了“211工程”的学校级重点学科实验室,该实验于2002年批准成为教育部第一个进行中医药科学研究的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市的重点实验室。在2005年国家教育部对全国48个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部级重点实验室评估中,我院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被评为建设良好级实验室。该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陈可冀院士任主任委员,我国著名的中医专家王永炎院士、我国著名的病理生理学专家唐朝枢教授任副主任委员,另有10名我国中医学、中药学和中西医结合专家任委员。在王硕仁研究员领导下,实验室现共有科研人员35人,其中高级研究技术人员24人,他们分别组成了对脑病、心血管病、病毒类疾病、糖尿病并发症、肿瘤抗化疗耐药性和消化等数个专业研究团队。目前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总价值为1591万元,拥有两千多平方米的实验空间。
    2. 勇担课题重任,科研硕果累累
    近十年我院提出 “立足于重点学科与科研支撑条件的发展,通过科研促进医疗水平的提高与优势专科的形成,通过科研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医院科研发展理念。在此期间,部局级以上重点学科从1个增加到7个,获得中医系统国家教育部的第一个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3个。科研项目数比十年前增加了11倍,科研经费比十年前增加了100余倍,仅2008年度就中标国家级科研项目11项,其中国家重点、重大项目6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项,其它项目42项,中标课题经费5000余万元;获部级成果奖5项。
    在“以人为本”的科研发展观指导下,我们每年的学术活动从临床科研人员的特点与专长入手,通过校级课题和医院资助开展前期工作和预实验,从而为申报上级课题打下了基础,近十年,我院有3位同志获“教育部跨世纪人才”称号,5位同志获“北京市科技新星”称号,50多位同志获得国家自然基金资助,20余位同志成为国家攻关、国家973、863项目的负责人。
    目前医院正努力搭建科研“五个平台”建设,如实验研究平台、理论创新平台、临床研究平台、特色技术与新药开发平台、科研成果推广平台,为中医药科技发展创建更高起点。
    四、医院建设工作
    1.加强党建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按照“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基本原则,将党的建设与医院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继续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实践,锐意创新。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联系群众,清正廉洁,刚正为公。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壮大党的力量,为促进医院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和组织保障。
    2.强化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2009年新配备领导班子共7人,均为中医药专业正高级医师,博士学历,均在专业学术上有一定成就,接受系统的管理培训,结合医院环境制定切实的发展方针,在这继往开来的时刻,为医院注入蓬勃生机。为解决管理滞后,效率低下的问题,新领导班子积极开展“以职工为中心,以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为主题的“科学管理年”活动,以“强化安全,提升管理,规范服务,增收节支”作为行勤工作的十二字方针。通过职业化管理的培训与咨询,强化内部管理,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在医疗上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和保持中医特色和优势”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以“强化安全,提高质量,突出特色,向外拓展”作为医疗工作的十二字方针。医院将创建“平安医院”活动,确保医院安全、稳定作为首要任务,没有安全,就谈不上发展,甚至数十年积累毁于一旦。最终做到安全上有保障,质量上有提升,成本上更合理,效率上更提高的管理模式。
    3.注重文化建设,积极向外拓展
    医院从外在环境、医疗服务,养生宣传等方面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形成东直门医院特有的中医药文化,医院与东城区合作创建“中医药事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并积极寻找向外拓展空间,与内蒙古、河北等多家医院联合提供文化技术支持,受到当地医院及患者好评。
    回顾过去,医院从小到大,成绩辉煌。展望未来,继承创新,任重道远。医院将坚持医、教、研三位一体;追求管理一流,服务一流、技术一流;凸显中医特色优势,引领行业学术发展;努力将我院建成开放型、研究型、国际化、全国首善的中医医院。东直门人将秉承“博精、诚信、创新、发展”的医院精神,以饱满的精神、奋发的姿态,为每一位患者提供真诚、优质、满意的服务!

    附近的医院